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七)
千百年来,中国传统戏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个要害,就是统一的格式“落难公子中状元,欢欢喜喜大团圆”!这样的惯性思维,孩子妈和我都不可能跳出。在餐厅饭后休息时的闲聊,几乎是《红楼梦》结尾处甄士隐那几句话的翻版:现今父子两人,最后一轮若能双双得胜,“兰桂齐芳,也是自然的道理。” 对于我,孩子妈基本采取施压的政策,一再叮嘱我要认真。我说你别抱什么希望就对了,最后一轮,这第一集团里谁不是炸弹,又关系到奖金谁不拼呀,一切皆有可能。孩子妈铁口直断,说以你实力去拼,没有意外的可能。我反驳她,说09年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意外不意外?得了和平奖,7年内对7个国家进行军事打击,意外不意外? 孩子妈哼了一声,转身对儿子许诺去了。前来拉斯维加斯比赛时,她就一直埋怨我给儿子买错了圣诞礼物。他的圣诞心愿表上,第一条和去年一样,“打败卡姆斯基”;第二条写的是“一套自动铅笔”。可是节前那个晚上,匆忙间我在靶子店(美国连锁百货TARGET)抓了一盒也没仔细看,第二天一早儿子嘟了小嘴,说圣诞老爷爷怎么给他买了橡皮擦。我汗!这橡皮擦从玻璃外盒看进去真的太象铅笔了。孩子妈觉得这个错误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六)
化学专业出身的我,对“法老之蛇”实验的惊悚结果,记忆犹新。手机闹钟第三次响起的时候,我知道必须停止赖床,可是头疼欲裂,脑中的血管似乎在渐渐充血,要爆开似的胀痛。那种感觉,恰恰就象是实验中的一小撮硫氰酸汞的白色粉末,在脑中被加热后,迅疾地转为黄绿色,以蛇形生长的方式,体积快速、惊人地膨胀。 最后一天的比赛,前些天原本中午11点才开始的一轮,今天被提前至10点钟。我挣扎着穿好衣服,仍旧睡意弥漫,心想着比赛大厅房顶挑高几丈,悬梁刺股的可能性为零,最好是能有一佛门的警睡禅杖带去,一犯困就自拍一下,再不济也算是以毒攻毒,以此痛缓解彼痛。 孩子妈照例起了个大早,六点多就先把白米粥熬上了,再开车去唐人街早餐店带回了油条和肉包,然后在权当饭桌的茶几上,琳琅满目地摆上了各色早餐小菜。 我根本没有胃口,勉强吃了一根油条,就拉开抽屉找头疼药Advil,里面空空如也,才想起今天要退房了,所以昨晚打包行李到很晚,一趟又一趟地拉行李箱(们)去停车场,先放到车里——药,也打包了。 忽然想起我凡事多备一手,电脑包里似乎还有一瓶,果然找到,忙不迭地冲了杯咖啡,吞了一粒,又把自己放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五)
其实我被孩子妈责怪第四轮没有努力去拼一把是有道理的。扪心自问,前进的理由往往只需要一个足矣,而后退的理由可以找到一箩筐。我想当时除了对自己开局的局面不是很满意,加上有点缺乏斗志了,所以匆匆和棋。至于其它一切客观因素,并非决定性的。 孩子妈说带上麟儿出去逛逛,让我们父子俩安静地休息两个小时,准备下一轮六点开始的关键战役。我正好借此清净,认真地想一想,需要给自己鼓鼓劲儿了!逼自己“前进”的那个理由并不难找:我和儿子的混双搭档,在刚刚结束的公开组第五轮中双双获胜,让我们争夺混双名次的机会大大增加! 美国的国际象棋比赛中,有一个很特别的奖项称为Mixed Double(混双)。一男一女两选手可自由组合,也可分处不同组别中,亦不受年龄、国籍、或所属棋联限制,但是平均等级分不能超过2200分,最后各取前七轮的双方得分,加总,决定混双名次。 我曾在公开组第一轮的时候,去赛场看了看美少女们的战况(见上图,从左至右分别是中国队王珏,美国队王安妮,中国队翟墨),她们的专注度与两三年前看到的一模一样,只是气场更强大了。棋院的Ben教头常常提及“气场”二字,这一点我深为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四)
先唱一遍王彩桦的台语歌《保庇》,“神明嘛紧来助阵”,第四轮的比赛,意想不到的顺利!我执白先行,英国式开局当场就把对方吓住了,以至于不到十步棋,他竟然把皇后直接送到马嘴边,我跳马吃后、横车双击、飞象牵制、冲兵升变…………嗯,先幻想到这儿吧,都快半夜十二点了,对面著名的音乐喷泉已经在播放最后一支水舞曲,我得赶紧停了冲浪按摩,起身穿好衣服去赛场看看明早的对阵情况。 走向赛场的路上,发觉自己脚步轻松,忽然有点感谢老婆大人的坚持。要不然这会儿我歇够了,象打游戏似的恢复“满血”状态了,是不是又该后悔了呢?年少时读杨绛先生的《洗澡》,一个总觉得有点自相矛盾的地方一直迷惑到现在。她说“人生一世,无非是认识自己,洗练自己,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……”,又写道“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。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?”所以到底有没有“自觉自愿”? 我这会儿明白了一些,所谓自发的参赛和获奖欲望,其实还是要借助外力逼迫而进行下去。做任何事,可能不是“被人逼”就是“逼自己”吧? 赛场外的小厅里,临近午夜了竟然还有许多人,特别是最高分的公开组成绩表前,三三两两地议论着什么。这种“山雨欲来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三)
记得在我记录儿女生活的“微信日记”中,有一次,我曾形容我们家五岁的女儿 — 小麟儿,是个落入凡间的精灵。 当时小麟儿放学后,自己在镜子前一人分饰两角。 (用英文,恳求地):Mommy,I want an ice cream. (妈妈我要吃冰淇淋) (模仿妈咪口吻):No. (再度用恳求语气):Please!...(求你了) (转回妈咪口吻):No! (用英文,作哀求状):But I really want... (但我真的想吃...) (再转回妈咪,坚定地):No!! "Please..." "No!" "Please!!" "No!!" "Please!!!" (瞬间变脸为严厉妈咪,用中文):“不要啰嗦!!” (然后自己笑作一团) 她以五岁的年纪,捕捉到妈咪的语言习惯,并应用在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情境短剧中,令人捧腹!妈咪这个用来对付两小孩的口头禅,这次也简单粗暴地使用在我身上。 下午五点不到才上床睡,半个小时后起来准备六点钟的第三轮。说实话,我脑子既晕且胀,全身每个细胞都有头疼的感觉,就表露出退出比赛的意思。她把棋具往我手里一塞:“不要啰嗦!”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(二)
话说我们一家四口入住酒店时,我递上驾照(在美国等同于身份证)之后,经理就被叫出来,给我们升等安排了一间豪华套房,说是给VIP客人的待遇。虽然我还没整明白,不就这些年多来了几次吗,但不管怎么说,这总是一件好事儿!套房中那个巨大的冲浪按摩浴缸,也能帮助我们在比赛期间放松身体和心情!两个孩子更是兴奋,一进房间,恨不能立刻跳进去泡泡澡。微信朋友圈中的亲人们问怎么这么幸福,我回答:人生很多意外— 惊喜,或是惊吓! 这句话,从现在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,是很有前瞻性的哲理(自己表扬自己,比较能够切中要害有木有)。首轮比赛,我就经历了从对手第一步棋的惊吓,到后来他犯下几个错误的惊喜。三个多小时的鏖战之后,又在比赛大厅多等了半个多小时,在高分组身处下半区的儿子,与上半区的第25号种子选手(暗分排第4号)激战了四个小时,和棋收场。儿子有点小沮丧,说爸爸我没找到机会。我一直很相信他的实力,安慰他说没关系,第一轮大家都很认真,咱们就当热身了。 回到房间,孩子妈已准备好香喷喷的面条,儿子吃完后泡了澡就上床睡了。我有点紧张明天的对阵,冲浪按摩完,又去了赛场看结果。对阵表虽然还


棋人之道之身当棋境 (一)
纪渻子为王养斗鸡。十日而问:“鸡已乎?”曰:“未也,方虚憍而恃气。”十日又问,曰:“未也,犹应向景。”十日又问,曰:“未也,犹疾视而盛气。”十日又问,曰:“几矣。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,望之似木鸡矣,其德全矣,异鸡无敢应者,反走矣。”——《庄子·达生》 自小喜欢庄子,对“呆若木鸡”的典故也很熟悉。昨夜一路夜车从拉斯维加斯回到洛杉矶,回想起这次作为棋爸,与儿子同场竞技2015国际象棋北美公开赛,仿佛觉得自己也经历了“斗鸡”的前几个阶段,却还没有修炼到“木鸡”的最高境界。 凭借之前中国象棋的底子,以及三年多来陪着儿子在这条道路上的不断学习和训练,自认为国际象棋的水平,已初具职业的棋感和棋力,不能算“棋手”,算是“棋人”吧。加上今年在几个大型国际赛事中,曾经以“玩”的性质和心态参与部分几轮,无论慢棋还是快棋,胜率都不错,甚至还与一个准国家大师和过一盘。于是,这一个月以来,我就一直挣扎着是否也试着在北美公开赛U1250组拼一回,至少从心理上来说,这个组别的对手,我是不怵的,而且大可以乐观地认为自己是个“炸弹”。(我们平时闲聊时,常将棋力较高但不怎么比赛,导